北京时间6月23日9时43分,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,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。
它的稳定运行,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。
从此刻起,太空中55颗导航卫星,地面上2700多个基准站,共同织成一个大网,为全球提供精准定位服务。
两千年前,屈原
写下了“援北斗兮酌桂浆”的豪迈诗句,两千年后,中国人利用“北斗”定位全球、导航未来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。
有些同学可能心存疑问,经常听到的“北斗导航系统”到底是个什么东东,它是用来干啥的?
简单地说,“北斗导航系统”的功能就是卫星定位,比如,人们开车时用的手机导航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。
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,卫星导航的应用当然不止于汽车驾驶,它已经融入到了交通运输、海洋渔业、气象预报、地理测绘等诸多领域。
今年疫情期间,北斗系统不仅为武汉火神山、雷神山医院的施工建设提供了高精度测量,还引导成千上万辆应急物资运输车辆及时抵达目的地。
卫星导航系统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国防领域。
1990年8月,“海湾战争”爆发,当时,美国刚刚发射了GPS系统的第8颗卫星,整体技术还不是很成熟。
即便如此,当被应用到战场上时,GPS还是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。联军对伊拉克实施了精准打击,可伊拉克甚至找不到对手在哪里。
经此一役,大家都认识到了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性。如果没有自己的卫星导航,就等于是把国防拱手送给别人。
于是,中国也下定决心,一定要研发出属于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。
1994年,北斗一号正式立项,20__年,北斗三号星座部署全面完成。
经过26年艰苦卓绝的努力,中国终于可以宣布:我们拥有了完全自主研发、免费服务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。
角度一:自主创新
卫星导航在国防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,谁都不会把核心技术拿出来共享。
因此,建设“北斗导航”系统,自主研发是唯一出路,这注定是一场艰难又孤独的跋涉。
我们的北斗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,他们下定决心,要把这件国之重器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北斗一号的信号“快捕精跟”,北斗二号的“原子钟”,北斗三号的“星间链路”,这些无不是世界级的科研难关,都被中国科学家一一攻克。
从当年被欧美各国技术封锁,到今天北斗三号百分百国产化,北斗人骄傲地说,“连一颗螺丝钉都是我们自己的!”
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,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。
“北斗导航”的成功来之不易,它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:只有站上科技研发的前沿阵地,不断创新突破,掌握核心技术,将大国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,我们才有底气笑对世界风云变幻,才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
角度二:青年担当
北斗导航,是一个伟大的工程,也是一个艰难的工程,如果没有一个过硬的团队,绝不可能完成。
令我们感到震憾的是,堪称“天团”的北斗团队,竟然主要由80后、90后组成,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。
李春景带领团队攻克“原子钟”难题时,只有20多岁;康成斌突破“星间链路技术”难点时,只有29岁……
这些年轻人,在创新报国的道路上一路飞奔,谱
写出了新时代最美的青春!
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,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,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。
年轻的北斗团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:大写的青春里不能缺少过硬的本领。我们要用硬核的专业本领来回应时代的挑战,肩负起时代的使命,托起祖国坚定前行。